跳到主要內容

※課程設計與教學 / 自編教材 / 翰林版閱測複習資料 / 翰林版左忠毅公軼事閱測解析

左忠毅公軼事

一、題組

01.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寧不聞乎?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於《春秋》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讎,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為賊人所竊笑也。貴國豈其然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

( )()「自治冠帶之族」中的「冠帶之族」指 ()南蠻北夷 ()島外小國 ()縉紳之士 ()文明民族

( )()「夙膺封號,載在盟府」,意指 ()作者蒙受朝廷封爵 ()清朝早受中國封號 ()清朝與中國早先為兄弟之邦 ()中國曾受清朝之冊封

( )()「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不利其土地」之意為 ()對回紇國土不利 ()對唐朝疆域不利 ()不貪圖唐朝之領土 ()不想助唐人開發領土

( )()「為德不卒」意謂 ()為做好事而犧牲性命 ()品德高尚,不為卒隸 ()做好事沒做到底 ()自始至終施恩於人

( )()本文旨在 ()諷清人不可以驅除叛逆之義舉,轉為侵略之暴行 ()提醒清人歸順明朝,以結友好之盟 ()盼清與明聯軍抵禦流賊 ()抨擊回紇以義始而以利終,期清人戒之

答案:()()()()()()()()()()

解析語譯:  本朝(明朝)已傳了十六代,都是繼承正統,治理本國禮教淳厚的文明民族;對於國外,替絕嗣的國君立後代、助衰亡的國家復興,仁恩覆蓋遠方。貴國從前在先朝時,早受到中國的封號,曾記載在主管盟約的官府中,難道您不知嗎?現在貴國痛心本朝的危難,驅除了叛亂的闖賊李自成,可謂大義又顯明於《春秋》了。從前契丹與宋議和,只是每年由宋輸送若干金銀布帛給契丹;回紇幫助唐平亂,本來就不是貪圖唐的土地。況且貴國深念與中國歷代的友好,為著正義而用兵,能否使萬代都敬仰貴國,就決定在這一次的舉動。至於利用我國遭受危難之時,便棄去友好而要結仇,圖謀侵略我疆土,做好事沒做到底,這樣以行義開始卻以貪私利收場,會被賊人(指李自成)私下譏笑的。貴國難道會這樣嗎?

02.

  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於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劉向《說苑‧正諫》)

( )()「圉人」為 ()養馬者 ()侍衛官 ()駕車者 ()刑罰官。

( )()「而罪當死」句中「而」字之用意同於 ()「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 ()此不知其罪「而」死 ()援戈將自擊「之」 ()舉戈「而」臨之。

( )()由文中看來 ()景公有仁德之心 ()圉人理應治以重罪 ()晏子所說的罪狀皆切合事實 ()為人君者不應重物而輕人。

( )()晏子的表現為 ()冷靜 ()冷酷 ()機智 ()風趣。

( )()由本文可知勸人最好 ()直諫 ()諷諫 ()死諫 ()力諫。

答案:()()()()()()()()()()

解析()題幹與()你。()連接詞。()他(指養馬人)。()連接詞。

語譯:  齊景公有匹珍愛的馬,養馬人不小心將馬殺死了。景公非常生氣,拿起戈矛要擊殺養馬人。晏子見狀就說:「這樣他不知自己罪過,死得糊裡糊塗,我請求為君王來數落他的罪狀,也好讓他知罪而死,毫不冤枉!」景公說:「好!」晏子舉起戈矛對著養馬人,說:「你為我們國君養馬,居然殺死了馬,你的罪應當要死;你使我們國君因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了養馬人,你的罪又加一等,該死!你再使我們國君因馬的緣故而殺人,這件事傳遍四周諸侯國,你的罪又是該死。」景公聽到這裡,立刻說:「先生放了他吧!先生放了他吧!不要傷害了我的仁德啊!」

注釋圉人:養馬者。圉,音數:音,責備。

03.

  在某一個時代為了要訓練一個人有絕對儒家的忠君思想,必須要有〈正氣歌〉或〈左忠毅公逸事〉這一類的教材,但是這些東西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會讓人痛苦的。我要很誠實的說,我在初中、高中時活得很不快樂,常常覺得自己如果不死,就不會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人,因為所有偉大的文章,都是在教我「死」這件事,而且是一個很有使命感的死。我承認這些人很偉大,也很美、很感動我,但是後來讓我更感動的,卻是一個學生讀完後問他的老師:「我可不可以不死?」老師回答他:「你當然可以不死。」這個學生又問了另一句話,他說:「那官要做到多大才應該死?」
  一個好的文化範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啟蒙。就像那位學生問的:「可不可以不死?」當「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時候,思考才會有平衡。在司馬遷的時代,還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是為什麼到了宋元以後,死就變成義無反顧的,好像唯有死能成為戲劇的終結,生的目的竟然是為了完成這樣一個悲壯的死。
  死亡畢竟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事,雖然「孔曰成仁,孟云取義」,仁跟義都有非常大的一個條件設定,可是這個條件設定,也可能被統治者拿來做為愚弄知識分子的一個手段,演變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不是何其荒謬的結局嗎?

(蔣勳〈生活十講〉)

(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一個偉大崇高的人,多數以死為終局 ()生的目的乃是為了完成一個悲壯而富於使命感的死 ()當「可以死」,「可以不死」成立的時候,應義無反顧的死 ()「孔曰成仁,孟云取義」這兩句話可能變成統治者操弄知識分子的手段,造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荒謬結局。

( )()司馬遷在受了宮刑後,雖感生不如死,但因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想法,使他忍辱含垢的完成了《史記》。下列何人對生命的態度與司馬遷最接近 ()受到趙高逼迫,矯詔立胡亥為太子的李斯 ()明末洪承疇兵敗被俘,投降滿清 ()顧炎武的母親王氏,聞滿清破城後立即絕食而死 ()越王句踐國滅後降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答案:()()()()

解析()()作者贊成「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偉大崇高的人不一定就要選擇死亡。「孔曰成仁,孟云取義」的仁義要設定條件,若變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荒謬的。

()()越王句踐亦是選擇了忍辱偷生,完成復國使命。

04.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於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託忠烈之名,彷彿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長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後,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節錄全祖望〈梅花嶺記〉)

( )()「青衣烏帽」是指 ()平民便服 ()在朝官服 ()道士衣著 ()盔甲戰衣。

( )()「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託忠烈之名,彷彿陳涉之稱項燕。」意謂英、霍山師之起事乃是 ()自稱忠良後代,以號召志士 ()仿效陳涉抗秦,自立為王 ()假託忠烈未死,延攬群雄以抗清 ()完成忠烈遺言,反清復明。

( )()「顏太師以兵解」是指顏太師 ()驍勇善戰,突圍而出 ()敗軍之際,以兵刃自盡 ()作戰失敗,自請解除職務 ()死於兵刃,而得道成仙。

( )()「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是在強調 ()面對敗軍之將,成仙成佛已無意義 ()人死不能復生,仙佛之說難以採信 ()烈士忠義長存,不必假託仙佛 ()仙佛怪誕之說,世人怎可輕易相信。

( )()「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這段話和下列何者意思相近 ()忠義典型,萬古常新 ()是否解脫,無從追問 ()梅花萬點,血淚猶新 ()成仙成佛,便是解脫。

( )()本段主旨是 ()冒忠烈之名而起義者值得肯定 ()忠義精神不需附會傳說 ()忠烈屍骨不可得,令人悲痛 ()忠義是聖賢傳家立業之道。

答案:()()()()()()()()()()()()

解析語譯:  有人說,揚州城被攻破的時候,有人親眼看見史可法穿著青衣、戴著黑布帽,裝扮成平民的樣子,騎著白馬,跑出天寧門外投江自殺,不曾死在城內。自從有了這種傳說之後,到處都有人傳說史可法還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等地的義兵相繼而起,都假借史可法的名義,好像陳涉假借項燕的名義起兵一樣。吳縣孫兆奎,因起義失敗,被捕到白下城。經略洪承疇和他從前就認識,問他說:「先生在軍隊裡,確實知道守揚州城的閣部史公果真死了嗎?還是沒死呢?」孫公答說:「經略從北方來,確實知道在松山戰役殉節的督師洪公果真死了嗎?還是沒死呢?」洪承疇大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殺了。唉!在神仙怪異荒唐的說法中,稱說顏真卿死在兵刃之下而解脫肉體成仙,文天祥也因為悟解道教的「大光明法」而脫去了軀殼得道成仙,其實未曾死去。殊不知盡忠行義,是聖賢傳授子弟治學或為人的原則,忠義的精神充沛而盛大,永遠留存於天地之間,何必把成仙成佛的外在形象加在忠臣烈士身上呢?這種神仙的傳說,真可說「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就好像史可法的屍骨,已經不可能再追尋了!事隔百年後,我登上梅花嶺,和朋友講述史可法的遺囑,沒有不悲傷得落淚如雨,彷彿可以見到當時江都城被圍攻的情景。這樣子史可法的容貌就好像可以見到一般,因此不需要再追究他是不是真的死了。何況假借他尚未死去的名義來號召的事情,更是沒有必要的啊!

注釋恚:音,發怒。兵解:道家稱死於兵刃而成仙者。蟬蛻:蟬脫去外殼,比喻脫去了軀殼得道成仙。

05.

  余讀書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聲然者,即而視之,則二鳥巢於其枝幹之間,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盞,精密完固,細草盤結而成。鳥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潔,娟姣可愛,不知其何鳥也。雛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輒息於屋上,不即下。主人戲以手撼其巢,則下瞰而鳴,小撼之小鳴,大撼之即大鳴,手下,鳴乃已。他日,余從外來,見巢墜於地,覓二鳥及鷇,無有,問之,則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鳥之羽毛潔而音鳴好也,奚不深山之適而茂林之棲,乃託身非所,見辱於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為甚寬也哉?(清.戴名世〈鳥說〉)

( )()下列文句之「巢」字,何者詞性異於其他三者 ()則二鳥「巢」於其枝幹之間 ()見「巢」墜於地 ()燕「巢」於飛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下列何者非狀聲詞 ()今夫人生而「呱呱」,啞啞以笑 ()日有聲「」然者 ()「間關」鶯語花底滑 ()「鬱鬱」園中柳

( )()下列字詞之解釋,何者正確 ()娟姣:清麗美好的樣子 ()盈「掬」:汲水 ()鷇:鳥蛋 ()「見」辱:我

( )()本文之寓意為 ()知識分子遭清為政者之戕害 ()仁民愛物方能獲得民心 ()僮奴仗勢欺人 ()鳥念舊林

答案:()()()()()()()()

解析()()()()名詞轉品為動詞,築巢。()名詞,鳥巢。

()()嬰兒哭泣聲。()()鳥叫聲。()草木茂盛的樣子。

()()捧取。()初生之幼鳥。()被。

語譯:  我的書房旁邊有一株桂樹。桂樹之上,每天有鳥的鳴叫聲,走近觀看,原來是兩隻鳥在枝幹之間築巢,離地不到五、六尺,人手能觸及。鳥巢大小如同淺小的杯子,精密完固,用細草盤結而成。鳥一雌一雄,小的不能用雙手捧滿,毛色明潔,形態美好可愛,不知道是哪一種鳥。雛鳥將要孵出,雌鳥用翅翼覆蓋著,雄鳥出去覓食,每次覓得食物,往往棲息在屋頂上,不立刻飛下。主人開玩笑地用手搖撼牠的巢,就會向下看而鳴叫,輕輕搖撼鳴聲就小,用力搖撼鳴聲就大,手放下,鳴聲才停止。有一天,我從外面回來,看見鳥巢掉落在地上,尋找兩隻鳥和幼鳥,都不見了,問人,原來是某僮僕取走了。唉!憑這鳥的羽毛明潔而鳴聲美妙,何不飛往深山,棲息在茂林之中,竟寄身在不適當的處所,被僮僕所辱而死。難道牠們以為人世間的道路很寬闊嗎?

注釋:鷇:音,初生之幼鳥。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