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淺談新加坡公積金制度                                               撰稿人:連艾寧

    近年來新加坡被譽為亞洲最幸福的國家,土地面積710平方公里(臺北市約271平方公里),人口多達530萬,人民平均所得為52千美金,是臺灣的兩倍。由於過去兩國並列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的各項政策及經濟表現常被臺灣媒體拿來比較,新加坡政治清廉、政府有效率,人民守法,都會建設及觀光規劃令人驚嘆,20年前更且有「新加坡能,臺灣為何不能?」之慨嘆。近年新加坡經濟和人才教育的快速發展,臺灣更只能瞠乎其後。

    臺灣政府一味模仿歐美國家濫開社福支票及公務員退休金制度引人訾議的今日,了解並學習新加坡公積金規劃之精神和內涵,似乎可為臺灣社福、公務員退休金弊端提供一有效之解決方案。

    作為世界先進、富庶國家,新加坡並無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制度,也就是說「公積金」並非社會福利、保險,而是政府透過立法強迫人民儲蓄,以協助人民做購屋、教育、醫療、退休等規劃,你的能力和薪水決定你自己的退休金。曾被《經濟學人》稱為「吝嗇保母」的新加坡政府有效地運用政策讓人民養成勤勉工作的思想,讓人民不會過分依賴國家

  1955年新加坡政府即決定設置公積金,並歷經多次的調整改革,公積金涵蓋範圍不斷擴大,實施方式是依雇員薪資由雇主和雇員每月共同提撥退休金,雇主須提撥13%,雇員提撥20%,再依比例分配至雇員的普通戶頭、特別戶頭、保健儲蓄戶。而所撥入的公積金將可獲得2.5~4%的無風險利率,雇員年滿50歲起,繳交率將依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此為鼓勵雇主多聘用年長的工作者,而公務員若犯罪貪汙受賄則所存之公積金將全數沒入。

    撥入比例最高的是普通戶頭可用於購屋、股票、買保險、子女教育學費等,而子女使用父母公積金支付教育學費,學成後依法得還給父母,以保障父母之付出及老年生活。

保健儲蓄戶則用於支付醫療費,且年齡越長,撥入比例會提高,特別戶頭是急救金、存到退休時才能領取的養老金。

  公積金成員到了55歲後可將普通戶頭、特別戶頭的錢提領出來,轉入第四個戶頭---退休戶頭,且最低存款額為14萬新幣(約臺幣320),也就是說如果這前兩個戶頭若未達14萬新幣,是不可以動用的。退休戶頭可購買保險公司年金,待法定退休年齡後可向保險公司按用領取一筆錢,如果交由   公積局管理,每月可享有4%利率。

    公積金制度利用強迫儲蓄措施,培養人民節儉勤勞的個性,因為你的退休金是由你自己工作成果所決定,也杜絶了歐美福利政策使人民不工作、過度依賴社福的弊端。人民生活有保障,有助於凝聚家庭、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而公積金也是政府重要國內外投資、建設之資金來源。

    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在歐美社福制度外別具特色,因為它強調了人民本身的責任,也減輕了國家和社福保險的負擔。但它亦有其弊端,如掌控公積金的主權基金公司GIC和淡馬錫公司,分別由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和李光耀夫人何晶所控制,資金運作缺乏透明。然而公積金對於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穩定人民生活方面,仍有其重大的正面影響力。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