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玩對青少年之影響】                           連艾寧

 

  在台灣電玩遊戲的產值已高達50億元,在龐大的商業利潤之下,卻隱藏著一個警訊,有多少青少年寶貴的時間和金錢投擲其間,並造成人格與學習的嚴重退化現象。根據最近新聞報導,國內兒童每天平均閱讀時間不超過6分鐘,一個月讀不完一本書,但每天上網、玩各式電玩(連線電玩遊戲、手機、掌上型遊戲機)的時間卻超過二小時以上,而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已下降至六歲,電玩不僅正在改寫現代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型態,更且將改寫下一代的腦結構與行為模式。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為避免遭電玩遊戲『改寫』大腦,七歲以下孩童應該禁止打電玩。」專家所持的主要觀點是「電玩的快速動作畫面,會縮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進而損害學習能力。」

 

現在腦神經研究的發展,提供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人類的腦部發育與學習、記憶的模式,「零到五歲正是神經連結速度最快的時候,五歲兒童大腦的活化速度是成人的兩倍半,他們急速地吸收訊息,修改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面的世界。」然而就在兒童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家長為減輕教養的負擔,讓其過早接觸電玩,恐將嚴重影響其人格成長與學習能力。

 

電動玩具大致可分成九種類型:動作類、益智類、角色扮演類、戰爭類、運動類、冒險類、模擬類、策略類、競速類。然而最受歡迎的遊戲往往是題材暴力或感官意味濃厚的遊戲平台。一些支持電玩的人提出對電玩的正面看法,認為電玩具有「教育」功能,一是遠離生活困擾,二與友伴互動增進人際關係,三是增加手眼協調能力,提升視覺及空間知覺。

 

教育心理學家希莉女士表示,電玩所呈現的只是基本的「跑打」或「攻擊」動作,而非「推理理解」的發展;「大多數孩子對著電腦螢幕打電玩時,他們的動作就是狂敲按鍵或快速移動滑鼠」,對於增加手眼協調能力,強化視覺空間能力,實際上並無多大助益,「狂敲按鍵」「快速移動滑鼠」則多是接近本能性的、直覺的無意識的反射動作。

 

而電玩的暴力和感官刺激,則會扭曲孩子對於正常現實的認知。剛出生的嬰兒即會模仿人吐舌頭的動作,而腦神經學者發現人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使人看到別人的動作時,自己大腦中做動作的區位也會因此活化、運作,進而產生模仿的衝動與能力。

 

由此可見,過早讓無是非思辨、行為控制能力的學童接觸未分級的電玩或網路,將造成對現實的錯誤認知,進而造成下列影響:一.容易誘發攻擊行為,表現於外在行為表徵為行為、談話激烈,不願幫助別人,二是對暴力行為變得麻木不敏感,三是盲從模仿學習攻擊行為與衝突2。而其中連線的電動遊戲,在不斷變動的攻擊策略中要求參與、互動,遊戲者以角色扮演模式化成侵略者,涉入深者甚至將自己現實身分變成遊戲主角,進而喪失了現實感。

 

除了暴力行為的模仿與刺激外,每日二小時以上的遊戲時間,也將壓縮其睡眠與讀書時間。睡眠時間不足將使學童因疲倦而變得情緒煩躁,專注力和學習能力下降。無法跟上學習的要求,將使學童更強烈地想從電玩破關中找到自我價值的肯定,進而助長電玩上癮症。

 

榮總曾做過一個實驗,當電腦玩家們沉溺於刺激的電玩遊戲時,發現他們大腦主掌認知、思考、部分情緖的前額葉血流明顯減少。當血流量減少,腦細胞內含氧量減少,當然會對認知思考能力造成傷害。而且憂鬱症以及精神分裂症者在病理上有一顯著的特徵即是大腦前額葉血流下降,致使其心情低潮。因此我們知道沉溺於電玩已不只是暴力行為的模仿,更有可能會影響學童的認知、思考與情緖。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不必將電玩之影響過度誇大,電玩不過是一種遊戲可以調節人的情緖、淨化負面經驗,而日本精神科醫師香山里加,更企圖以電玩開啟受虐、自閉兒童治療契機。

 

電玩對青少年之影響,學界、醫界的研究儘管莫衷一是,然而還是可以感受到電玩時間過久,對於青少年學習能力、專注力之影響:「浮躁」、「過動」、「坐不住」。青少年為何沉溺於電玩遊戲而樂此不疲,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提供了解釋:「沉迷於電玩遊戲時,每過一關就會有種成就感,促使多巴胺釋放,持續下去就會讓大腦更進一步強化電玩遊戲的學習循環,反覆多次之後,便會越來越愛上電玩遊戲。」3然而「大腦一旦知道自己已經理解這個部分,就不會再釋放多巴胺。」4,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的分泌可以使人感到喜悅、滿足感,然而隨著破關能力的提升,這多巴胺分泌逐一遞減,而使青少年陷入重覆破關的強烈慾望中。

    從腦神經科學所提供的解釋中,我們發現青少年沉溺於網路、電玩,除了情感層面上缺乏認同感、自信心、情感空虛外,還有生理上增加多巴胺分泌的生理機制的需求。因此在教育上,我們想要讓孩子以樂在閱讀、樂在學習取代對電玩的耽溺,似乎也可以轉用其模式,即:在教學情境中,要設計難易互存的學習情境,簡單易達成的目標提供學童基本的自信心,和基礎的檢核目標,然而較難的題目引導則能使之在面對挑戰時,會努力思考、釐清,並在達致成果的瞬間,感受到學習「破關」的喜悅。
 



〈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洪蘭 ,天下雜誌20074

2連線暴力電動玩具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陳怡安   南華大學社會所

3 茂木健一郎《用腦,要用對方法》,頁133,時報出版社。

4茂木健一郎《用腦,要用對方法》,頁30,時報出版社。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