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業發展與責任 / 個人各項著作

日本和紙之美

                                                                           2016.06.04  應日科專任教師陳玉瑜

日本傳統文化似乎都可以和歷史悠久的中國牽扯上一點關係,如記載一切的平、片假名及漢字中都可看見中國文字的影子,甚至文字書寫所需用到的紙張,其歷史的源頭也是來自於中國。根據日本歷史學者考證,紙張在西元4~5世紀已隨著文字由中國傳入日本(『古事記』記載,神天皇16年(西元285年),百濟的王仁將10卷的「論語」和「千字文」1卷帶進日本,是歷史上最早有書籍文物傳入日本的紀錄。)到6世紀時,日本政府為了印製佛經,乃模仿〝唐紙〞的造紙技術開始學習並且生產紙張,同時將造紙原料的楮樹引進於日本內種植,8世紀時日本的造紙技術已相當純熟,加上國內對於造紙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人開始尋找其他的生產原料,日本特產的〝雁皮〞原料就是這時候被發現。經過一連串的技術改良,終於創造出日本獨特的〝和紙〞,並大量用於製作屏風、紙門。

和紙生產的東西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由於質感自然、古典,是很受歡迎的裝飾材料,舉凡包裝紙、扇子、賀年卡、信紙、書法用紙、供人賞玩的紙娃娃…等日常生活用品,處處可見和紙的用途。不僅如此,知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也曾用和紙為素材,發表一系列的夾克服飾作品。室內裝潢中,包括拉門、燈飾、窗簾等建築用才也可發現和紙的蹤跡。此外,透過現在科技的開發與應用,和紙良好的耐水特性,甚至生產如雨具、交代、寢具、機器零件、化妝品面膜等產品,用途之廣泛令人咋舌。

和紙因產地的不同,各有其特色,目前日本具代表性的三大和紙產地分別為「越前紙」、「美濃紙」、「土佐和紙」。其中「越前紙」更是從室町幕府時代開始,包括足利尊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將軍一直到江戶幕府的指定「御用紙」,(即官方公文用紙)。值得一提的是,幾年前日本敬宮愛子內親王與「悠仁親王」的命名儀式中即使用「越前檀紙」,也讓越前和紙再度成為話題。

 

至於「土佐和紙」則是和紙種類最多的一種,出產地以土佐市的伊野町為中心。室町時代,土佐紙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對外宣傳名產,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七色紙」。土佐和紙是日本用來保存文化財的修理用紙,是用途特殊的一種和紙。其他還有像「出雲紙」其特色就是把日本的假名圖案化,製作成和紙的花樣,其材料就是採用有紙王美譽的雁皮紙。以原料純正,製法傳統為製紙堅持的出雲紙,其特色就是同時書寫在紙上的文字不容易被塗改,可以保存長久,是紀錄重要文件的上好材料,因此日本很多流傳久遠的佛經,就是用雁皮紙書寫才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日本學生畢業旅行新趨勢

 2012.06.04  應日科專任教師陳玉瑜

畢業旅行大多安排到各地名勝古蹟參觀遊覽,但是最近在日本卻起了些變化。
各大旅行社開始和地方結合,推出讓學生寓教於樂的「體驗型」畢業旅行,從農村、
漁村到養老院等,藉由親身體驗來進一步了解社會。
     日本大型旅行社JTB提出近三百種的畢業旅行行程,其中有不少是「體驗型」
畢業旅行,最受歡迎的是無障礙都市建設的體驗行程。行程內容包括,推著輪椅帶
殘障者到台場等名勝旅遊,從和殘障者共處中,不只有所啟發和感動,也了解現代
都市的方便與不便之處。
     此外,到農家和漁村生活的行程也頗受歡迎,由於現代人生活過於便利,如何
播種收成、如何醃製食品、如何捕魚等都一無所知,因此難得的農、漁村生活體驗
讓學生們躍躍欲試。

由於日本長期經濟不景氣,加上世界各地恐怖事件頻傳、SARS等傳染性疾病防不勝防,
使得日本的畢業旅行已不再像從前喜歡大手筆地往海外跑,反而是保持鄉村生活風味的
民宿漸有抬頭的跡象。
    以往日本畢業生喜歡前往的海外畢業旅行勝地,如夏威夷、中國、澳洲等地為此
也很頭痛,紛紛跟進推出寓教於樂的行程,像夏威夷行程中安排了介紹日僑在當地的奮
鬥血淚史,以及跟當地學校交流的各式活動。學生畢業旅行的包裝多樣化,學校和學生
的選擇也變多,不再只是走馬看花,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明治維新                                                                                         2014.06.04  應日科專任教師陳玉瑜

(18537月美國培里指揮的四艘大軍鑑(因軍艦全身塗黑,日本人於是給了它們【黑船】的稱呼),停靠在江戶灣外開始,實施鎖國政策長達二百十五年(1639-1854)的日本,不得不在局勢的逼迫衝擊下,忍氣吞聲地在橫濱簽下「日美親善條約」。江戶幕府這才發覺,原本日本的國防是那麼脆弱,於是開始正視充實軍備與加強海防等問題,而為了建造大型船隻,江戶幕府要求長崎的荷蘭商館館長從荷蘭緊急進口有關軍艦、槍砲、軍事等書籍。透過荷蘭文書籍所學到的西方知識(即所謂的蘭學風潮),便成為日本大量模仿歐美先進技術的幕後推手。

 

 

隨著美國培軍艦隊的叩關,日本國內政局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尊王派(受儒家思想推崇認為「君臣」關係應是天皇的職權與地位應高於幕府將軍才是合理的。)與攘夷派(受神國思想影響,對於培里等人的蠻橫無理態度身惡痛絕)相互掣肘,加上幕府又無法有效地應付這場危機,使得長久以來天皇對握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實權的幕府將軍唯唯諾諾,馬首是膽的矛盾現象,開始出現遽烈的變化。主張與日本人精神上的大家長一天皇象徵中心,團結全國的力量來共同抵禦外侮的口號,逐漸成為各藩志士的共同政治目標,也讓「朝廷東山再起,重掌政權」的希望藍圖重現於日本的政治舞台。直到第十五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因無法號令所屬的藩士軍隊嚐到戰敗的苦果時,德川幕府此時可謂名實俱亡。1867年,日本天皇下詔書-將江戶改名為東京,並改元號為明治。東京於是成為明治政府的首都。結束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此時的明治政府雖然名義上已經統一,但實際支配管轄的土地僅八百萬石左右,絕大多數仍掌握在名藩手中,最後透過「版籍奉還」與「廢藩置縣」的兩大政策的落實實施,使得明治政府終於在1868年完成擺脫封建時的舊包袱,真正邁入另一個嶄新的中央集權體制的統一國家。

 

 

 

 

重新主政的明治政府深深體會到富國強兵的當務之急,加上當時中國清朝政府受到西方列強蠶食掠吞的窘境,更促使明治政府積極推動如:延聘外國的學者專家,派遣留學生或政府官員到西方各國考察,甚至透過西方文明洗禮的社會精英對社會大眾從事啟蒙教育等,引進西方文明的政策。在明治政府聘請的外國人中,據統計以技術人員占最大多數,其次則是教師。儘管當時的新政府財政十分拮据,卻很有魄力的不惜扎下重金,大量地延聘先進國家的學者專家來日本協助推行現代化的建設與改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1)
聘請法國製絲專家,在群馬縣富岡建造一間占地達一萬五千餘坪的製絲廠,並引進全世界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又不斷地訓練出一批批技術精湛的機械製絲女工,因此在短短幾年間,便將製絲技術普及至民間企業,也造就日本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生絲出口國。
(2)創設工部大學,積極培養了日後日本工業界的重要領導幹部。
(3)興建鐵路,1872年在英國專家的指導下完成東京到橫濱間總長約

 

29公里的日本第一條鐵路。

另外在派遣留學生及政府官員方面也給予明治政府不少的貢獻。其實,早在江戶幕府末年就常派遣約一百五十二名日本人前往西方各國留學,其中的兩名留學生一井上馨伊藤博文後來都成為明治政府團隊內的重要官員,無形間也對政府聘用外國人並移植西方文明的新政策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留學生中如岩崎彌之助(日後成為三菱社長、日本銀行總裁);桂太郎(回國後相繼擔任台灣總督、陸軍部長、首相);西園寺公望(後任教育部長、首相),都是活耀於日本政治或企業舞台的名人。

又國外的使節團方面則於1871年由岩倉具視 (右大丞)任大使共計46名政府官員組成的使節團,可謂歷年來陣容最強(幾乎有半數的明治政府高層官員出國訪問,且平均年齡最輕約30)的遣外使節團。(當時任大使的岩倉僅46歲而任副大使的伊藤則只有30),浩浩蕩蕩的由橫濱港出發前往美、英、法、比利時等歐美12個先進國家,進行為期一年一個月的參訪,主要以考察各國的政治、財政、經濟、教育及陸海軍的制度與其實際的運作情況,和世界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明治政府在主政後的三年便為了吸取先進文明,而勇敢地派遣「半個政府的人力,耗費鉅資,前往歐美各國觀摩學習的積極冒險精神,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不論是古代的大化革新或近代的明治維新都可清楚發現日本善於模仿他人長處,並加以吸收改良的民族特性,而前後兩次的革新中日本政府均派遣了為數可觀的學習人員前往中國或是歐美各國見習考察,對於培養人才所投注的心血與財力更是令人咋舌,這種勇於接受新觀念冒險挑戰的鬪志,成為現代日本企業經營的指導原則更是無庸置疑的。

一套完善的制度,仍舊需要一群有膽識有智慧的執行者來落實,才能真正發揮它嘉惠人民百姓的美意,日本的大化革新與明治維新都是在國內、外面臨極大的混亂的情況下應運而生,而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大化革新的留學生,學問僧;明治維新的蘭學派學者)則是兩大革新運動成功的一大關鍵,因此培養具有「大公無私」,高尚情操的志士仁人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大計。

:日本的鎖國體制主要有六大項: (1)嚴禁基督教。(2)岩近日本人出國,在國外的日本人也不准返國。(3)除了(誓言不在日本傳教的)荷蘭人以及中國人外,其他外國人不准來日本。

(4)荷蘭人與中國人來日本貿易時,僅限於長崎一個港口。(5)荷蘭人來日本時,限制住在長崎外的名叫﹝出島﹞的人造小島上,只准與日本百姓接觸。(6)任何基督教有關的書籍,無論漢籍貨洋書,一律不准進口。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