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班級經營與輔導 / 學生輔導之專業省思

學生輔導是一門科學亦是一門藝術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學生輔導的本質:從科學型來看,學生輔導發展到今天,已累積了不少學者的知識,我們可歸納以往之經驗,並組織成有系統之程序,運用科學方法,客觀地分析成功或失敗的輔導個案,亦能靠著一些評量指標去分辨好或壞的輔導老師,而且在進行輔導工作時,亦有一套相當明確的指引和程序;因此我們可稱學生輔導是一門科學。

另一方面,從藝術型的角度來看,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著重輔導老師的個人特質、性格、經驗、洞察力、直覺、信念等,這些都是難以驗證和測量的範疇;而輔導老師對學生的愛護、關懷以及在輔導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心血等,更不可能用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

在與學生的晤談中,輔導老師不僅要處理學生面對的理性問題,更要處理學生的情緒和態度,往往要在轉瞬間為學生的表現作出正確的反應,而這種反應是不可預計的;另外還要增強學生的自我形象,激發學生奮發向上,使其坐言起行,要應付這種種問題,關鍵就在教師的個人修養。

即是說,進行學生輔導的老師,除了要熟識有關之研究,掌握輔導理論的技巧和方法外,在實際應用時亦不可忽略輔導的人本取向,兩者兼備,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輔導是一個過程

學生輔導是一個科學化的「過程」,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階段都有其目標、技巧和理論。透過不同階段的工作,輔導老師可以客觀地評鑑輔導工作的進展,獲取反饋,修正輸入變項,包括診斷、決定投入的時間及選擇適當的輔導技巧,使接受輔導的學生達到預期的行為改變。

輔助過程是一個由輔導老師與學生在輔導開始時建立起工作關係直到輔導結束的這段期間,進行一連串活動所組成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預備期,目的是與學生建立起工作關係。輔導老師要關心接受輔導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表示對他尊重和信任,令學生準備接受輔導。

第二個階段是問題剖析,目的是協助接受輔導的學生了解自己的問題和處境,並且承擔責任。在晤談或小組工作的互動過程中,透過聆聽和適當的反應,使他找出問題的癥結,輔導老師亦可提供現況資料,讓他明白所處境況,令他願意接受這個輔導過程。在學校制度內,教師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只有基於學生的自願參與,才有機會讓他開放自己和表達自己。

第三個階段是與學生訂立契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他是在一個雙方同意及共同參與的情況下去透過一連串活動來解決問題,亦使接受輔導的學生清楚輔導老師介入的意義及重要性。

第四個階段是行動,亦是整個輔導過程的轉捩點,輔導老師應變得較前階段活躍和主動,目的是使接受輔導的學生積極地及實際地參與訂立的活動,例如面談、輔導小組、家訪等。輔導老師可以透過個人分享、對話、對質或適當的指引和教導,去協助受導者改變態度和校正錯誤的信念,激發學生採取行動,以求達到該次輔導的目標。

第五個階段是評審與終結,目的是協助受導者自己回顧及檢討在整個輔導過程中的經驗及效果,是否能協助受導者解決問題。如果已經達到輔導的目標,整個輔導的工作關係便告一段落,否則便要計劃下一個輔導的過程。

為了要學生內化已改變的行為和態度,在解散常規的輔導活動後往往要建立另一種跟進及督導的關係,由於學生與教師都同處於一個學校環境內,可藉著小息或其他課餘時間以不定時的閒談方式,讓學生了解輔導老師仍在背後鼓勵及支持,亦可作為一種驅動力逼使學生作出真正改變,亦可由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行動。

跳至網頁頂部